• <strike id="g0kya"><s id="g0kya"></s></strike><samp id="g0kya"><tbody id="g0kya"></tbody></samp>
    <samp id="g0kya"><tbody id="g0kya"></tbody></samp>
  • I

    ndustry news

    企業動態

    水產前線 | 黃顙魚養殖的七點建議

    閱讀次數:1641  發布時間:2021年03月09日



    一、保持水體有較高的溶氧。黃顙魚對池水溶氧要求較高,故混養時要求水質清新、溶氧充足,生長季節要適時加注新水,高溫季節要勤換水,如保持微流水則更佳。


    二、保持合理的放養密度和放養規格。根據水體餌料生物量,科學合理確定混養比例和放養規格,一般水體以混養30尾~60尾為宜,放養規格為3厘米/尾~4厘米/尾。若密度過大,規格過小,年底達不到上市規格。


    三、魚池混養黃顙魚后不再適宜混養其它肉食性魚類,淡水沼蝦、淡水螯蝦的養殖池中不宜混養黃顙魚。


    四、養殖過程中,如發現黃顙魚規格過小,說明魚池中天然餌料生物量不足,可適當補放小雜魚蝦、家魚夏花或投喂專用黃顙魚餌料。投喂人工餌料時,應先喂主養品種(投入淺水區),后喂黃顙魚(投入深水區)。黃顙魚有晝伏夜出的生活習性,投餌應以夜間為主。


    五、蟹池中混養黃顙魚,因河蟹、黃顙魚在生態上處于相同的水層位置,容易引起兩者生態位置競爭。因此,蟹池中必須保持充足的天然餌料生物,否則影響黃顙魚飼養效果。可事先在蟹池中每畝投放螺螄300公斤~400公斤以及部分懷卵的鯽魚、抱卵的青蝦,讓其自然繁殖,供河蟹、黃顙魚自由攝食。


    六、黃顙魚的病癥與發病原因分析:病魚主要為3-5厘米規格,發病時頭頂部潰爛,紅腫,穿孔,鰓充血,鰭條基部充血,離群獨游或較長時間頭朝上、尾朝下垂直懸于水中,且來回轉動。該病是由車輪蟲等寄生蟲寄生引起的細菌性并發病。

    發病原因多為:

    (1)投放密度大,幼魚糞便和排泄物增多,水質較差,魚類長期處于半缺氧狀態,加之活動空間減少,活動力減弱,使得寄生蟲、細菌等病原更易感染寄生。

    (2)水質污染,水體pH值偏低,魚感染機率增大。

    (3)輕防重治,缺乏防病意識,每月沒有按時檢查,預防魚病,調節水體,改善水質,遇到天氣驟變,魚體攝食后,極易暴發魚病,大量死亡。

    (4)飼料蛋白質含量較低,使得飼料系數增加,魚體生長較慢,殘餌、排泄物較多,造成了水體的二次污染,誘發了寄生蟲、細菌等的感染。


    七、黃顙魚病的預防和治療:

    用藥宗旨:調節水體,改善水質,殺滅寄生蟲,外消內服,綜合防治由車輪蟲寄生而引起的“一點紅”。

    預防方法:

    ①魚苗入池前必須用復合碘溶液盛荃等藥物交替消毒。

    ②水源必須經沉淀、過濾、消毒、曝氣處理后再流入魚池。

    ③池塘消毒:必須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。

    ④降低放養密度,同時定期換水 。

    ⑤定期用生石灰調節、改善水質,提高pH值,按時使用益盛EM菌高濃芽孢桿菌等生物制劑,防止水質惡化。

    ⑥提高飼料蛋白質含量,減少飼料浪費。建議使用專用黃顙魚飼料。

    ⑦定期殺滅寄生蟲,同時用紅片一號復合碘溶液進行改底、殺菌消毒,防止細菌,病毒等疾病的發生。


    X
    新華星二維碼

    新華星二維碼